玄奘大師的生平

      玄奘俗家姓陳,單名褘,河南洛州緱氏縣人︵今洛陽

東緱氏鎮︶,他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六ΟΟ年︶,出生在

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他的父親陳惠,曾任陳留縣令,因不

樂仕進辭官歸里。

     玄奘幼年聰慧敦厚,溫文儒雅,八歲從父讀書,勤學

不懈。陳惠是一個不事生產的名士,辭官後家境日益艱困。

玄奘的二哥陳素,早年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名長捷。

長捷法師精通內典,尤善老莊,為人所敬仰。玄奘受到兄長

的影響,十歲時隨著兄長住進洛陽淨土寺,依兄誦習經典。

並於隋煬帝大業八年︵六一二年︶,剃度出家。

     剃度後的玄奘,仍在淨土寺學習經典,聽寺中的景法師講

︽涅槃經︾、聽嚴法師講︽攝大乘論︾,他生性好學,努力

不懈。二位法師要他升座複講,他記憶力特強,分析詳盡,

博得師友們的讚許。大業末年,玄奘與兄長為避兵亂,西入

長安,暫時棲身於長安莊嚴寺。

     未久李淵在長安建立了大唐帝國,建元為武德元年︵六一

八年︶。惟國基草創,兵甲未息,整個長安就沒有一處講經之所,

這時唯有四川地處西南,較為安定。洛陽四大道場的大德如慧景

、智脫、道基、寶暹等都在成都講經,長捷、玄奘兄弟不願在長

安虛度光陰,於是西行入蜀到了成都。

     這時成都高僧雲集,佛法興盛,長捷、玄奘住入空慧寺,

寶暹講︽攝大乘論︾,聽道基講︽阿毘曇雜心論︾,聽惠振講

︽八犍度論︾,數年之間,他佛學基礎更加充實。唐高祖武德五

年︵六二二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取得大僧的資格——即

正式的比丘。那時唐室已經統一天下,社會秩序已經恢復,玄奘

乃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後來於太宗貞觀元年︵六二七年︶

,回到了大唐國的都城長安,駐錫大覺寺。

    這時長安有兩位有名的大德,一位是專講︽俱舍論︾的僧辯,

一位是精通︽攝大乘論︾的法常,玄奘分別從他二位學習。由於

他對這些經典都下過苦功,領悟力又強,所以學習起來,質疑問

難,縱橫論辯,其智慧天才,深為時賢所嘆服。很快的他在長安

佛教中,成為一位知名的飽學比丘。

      然而,玄奘也有他的煩惱之處。他出家以後,學習過︽俱舍

︾、︽成實︾、︽涅槃︾、︽攝論︾、︽地論︾、︽毗曇︾等經

典都不止一次。但是在他互相對照比較之下,發現各位大德所講

的經典﹁顯隱有異﹂,彼此矛盾。特別是當時流行的  攝大乘論

和  十地經論,對於佛性、阿賴耶識之說彼此參差,不能統一。

     玄奘很希望能夠讀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

了解會通。於是他決心往印度求法,尋求原始的梵本聖典,以對

法義求得正確的了解。

     唐太宗貞觀二年,玄奘上表朝廷,請求赴天竺求法。未獲批准,

玄奘不為所屈,他在長安城中找到西域胡人,向他們學習西域胡語

,預作出國的準備。

     貞觀三年春天離開長安,經蘭州西行私渡玉門關,涉八百里流

。途中失水,他誓西行一步而死,不願東退一步而生,歷經艱險,

抵達關外第一個國家——高昌國。

     高昌國王麴文泰崇信佛法,對奘師禮供殊厚,知師西行求法,

餽贈黃金百兩,銀錢三萬,以及法服鞋襪,車馬伕役等。還寫了

二十四封書信,分致西行各國,託請沿途照料保護,這樣才送他

上路,揮淚而別。玄奘一行經過阿耆尼國︵新彊焉耆︶、屈支國

︵新彊庫車︶。繼續經祿迦國抵達凌磧山——蔥嶺北隅的達爾山

。翻越凌磧山,到達中亞細亞地區,前行千里,到達大清池︵

即伊斯色克湖︶,再向西北前行五百里,到達素葉城。這是

西突厥的領域,當時西突厥葉護可汗的勢力強大,大雪山以北

六十餘國皆歸其統屬。玄奘呈上高昌國王的書信及禮品,可汗

﹁重其賄賂﹂,設宴招待,並派了一個通漢語的青年沿途護送

。此後由於有葉護可汗派人相送,一路上十分順利。前行進入

印度國境,再經過三十餘個國家,終於在貞觀七年︵六三三年

︶到達了目的地——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玄奘在那爛陀寺前後五年,聽戒賢論師講瑜伽師地論三遍。

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順正理論、顯揚、對法各一遍。

他如俱舍、婆娑、六足、阿毗曇諸論,也重加複習。此外對於

梵文梵語也下過一番苦學的功夫,這對於他返國後譯經大有幫

助。當時那爛陀寺數千僧侶中,精通二十部經論的有一千人,

精通三十部經論的有五百人,精通百部經律論的︽三藏法師︾

應是十人,但在玄奘未到之前只有九人,尚缺一人未補。玄奘

到後不久,以其精通大小乘經典,被補為三藏法師。

     三藏法師,可以享受到最高供養,本身免去僧侶雜務,且

分配﹁淨人﹂一名供其差遣,出門可以乘坐象車,飲食供應較

一般僧侶為豐盛。這足以說明玄奘在寺院中所受的尊敬。此外

玄奘還依杖林山勝軍居士修習︽唯識抉擇論︾,︽成無畏論︾,

︽莊嚴經論︾等論典,並就瑜伽、因明等學之有疑難者向他請

。過了二年,重回那爛陀寺,受戒賢論師之囑,為寺眾講

攝大乘論︾,及︽唯識抉擇論︾。

     那爛陀寺是印度的佛學研究中心,學術風氣相當自由,一

方面玄奘在講大乘有宗的唯識,另一方面有一位大乘空宗的

師子光論師,同時也在講空宗的︽中論︾,︽百論︾。師子光

門戶之見頗深,對有宗的瑜伽諸論百般攻擊。而玄奘對空有二

宗的理論都有深刻的了解,對師子光偏狹作風不以為然,同時

也基於對真理的執著,曾數次前往詰問,師子光不能回答,學

僧們漸漸散去,到玄奘座下聽講。師子光心中不服,玄奘亦感

於古代大德的論典並不相違,而學者各人的見解有異,於是他

以梵文寫了︽會宗論︾三千頌,這是和會空有兩宗思想的論著

,呈戒賢論師審閱,論師及諸大德莫不稱善,而師子光亦慚赧

而去。

     由於玄奘聲譽日隆,難免不招人妒忌,這時有一個順世外

道,自遠地前來挑戰。他寫了四十條義理,張貼在那爛陀寺門

外,大言曰︰﹁若有人能攻破吾論,吾當斬首以謝。﹂那順世

外道張貼出挑戰書後,數日無人應戰。玄奘為護持正法,命淨

人去撕破外道張貼的懸榜,約外道入寺,在戒賢論師及諸大德

之前公開辯論,把對方的義理一一破斥。那外道辯敗,要依約

自殺,玄奘說︰﹁我佛慈悲,佛弟子從不殺人,你只隨我為奴

,聽我差遣就是。

     先是,南印度有一個名叫般若鞠多的老婆羅門,曾為國王

的灌頂師,聲譽卓著。他曾撰寫過︿破大乘論﹀七百頌。後來

流傳到中印度,小乘教徒認為此論可為小乘佛教出氣,就把此

論獻給當時威加五印度的戒日王,聲稱︰﹁小乘義理,大乘人

難破一字。﹂戒日王不信,乃致書戒賢論師,請他派遣﹁善自

他宗兼省內外﹂者四人——即是通達大小乘各宗,及教內教外

各種學問的人前去辯論。

     戒賢論師挑選了包括玄奘在內的四個人去參加辯論。出發

之前,玄奘想先了解一下般若鞠多︽破大乘論︾的內容,事有

湊巧,被他收為奴隸的那位順世外道,曾聽過此論五遍之多。

玄奘自此外道處了解︿破大乘論﹀的基本觀點,然後以大乘教

義,撰寫︿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以破斥及糾正︿破大乘論

﹀的錯誤。論成後先呈戒賢過目,又請寺內眾大德閱覽,眾人

一致贊嘆。戒賢論師把︿破惡見論﹀送到戒日王處,王讀後曰︰

﹁日光既出,則螢燭奪明;天雷震音,而錘鑿乃絕。﹂乃以之

示小乘諸師,小乘師乃知難而退,不敢再提辯論之事了。

      至此戒日王對這位大唐沙門玄奘三藏更為崇敬。他恐各地

小乘外道,仍篤守固陋,執迷不悟,故特為玄奘在曲女城舉辦

一次盛大的無遮大會,以玄奘為論主,來辯論大小乘的優劣。

當時印度是笈多王朝代,戒日王的地位,有如天下盟主,而事

實上五印度是諸國林立,各有各的彊域和政府。

     戒日王為舉辦這次大法會,乃派遣使者,分赴各國,約請

各國的各種宗教論師們全來參加。這法會經過了半年的籌備,

在玄奘四十歲那一年的春天︵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

大會在曲女城揭幕。

     到會的有五印度諸國的十八位國王,大小乘佛教中三千多

位大德比丘,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外道數千人,以及各地來觀

禮的僧俗數萬人。大會開始,一頭身披珠寶纓絡的巨象,背負

三尺多高的黃金釋尊像入場,戒日王扮為帝釋,迦摩縷波國的

鳩摩羅王扮演大梵天王。前者手持寶蓋,後者手持白拂子,走

在象的左右。二王及巨象之後是以玄奘為首的諸位高僧,乘象

隨行。以後是各國的國王、大臣、高僧等,分乘三百頭大象前進。

      抵達會場,黃金佛像由戒日王供入寶座,然後依次頂禮,

以及戒日王對眾高僧布施的儀式。最後請大會論主大唐國玄奘

三藏入座,為場中數萬人宣講大乘教義。宣讀之前,把所讀之

論文的抄本,﹁榜於大施場門﹂。按當時的慣例書明,若有能

破一偈者,﹁當截舌以謝之﹂。如此經過十八天,大會終了,

無人能破一偈,或更改一字。至此戒日王當眾宣佈︰﹁大唐國

沙門玄奘三藏,闡揚大乘教義,破斥各種異說,十八天來,無

人能加以辯駁戒日王宣佈論主獲勝。﹂

      會場中呼聲雷動,紛紛燒香、散花,對玄奘致敬。大乘佛

教的僧人尊玄奘為﹁大乘天﹂——大乘的聖人。小乘佛教的僧

人尊之為﹁解脫天﹂——解脫的聖人。這次曲女城大會,是

玄奘大師聲譽的最高峰。大乘天之稱號,五印度道俗皆知。

      奘師於貞觀十九年初返回長安,道俗出城相迎者數十萬。

二月謁太宗皇帝於洛陽,太宗皇帝在儀鸞殿接見玄奘,對之

慰勉有加,命其在長安弘福寺,開譯場翻譯經典。

二、玄奘大師的譯作及著述

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往返一十七年,行程五萬餘里,他途中

﹁所聞所見,百有三十八國。﹂其中﹁親踐者一百一十國,

傳聞者二十八國。﹂他自印度所攜回的經典,計五百二十筴

,六百五十七部。以後二十年間,共譯出經典七十三部,

一千三百三十卷。﹁大正新修大藏經總目錄﹂中,列有經論

的名稱,不能全部列舉,僅將與唯識宗有關者列錄於下:

瑜伽師地論百卷。

解深密經五卷。

攝大乘論三卷。

百法明門論一卷。

大乘五蘊論一卷。

唯識二十頌一卷。

唯識三十頌一卷。

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辯中邊論:三卷。

辯中邊論頌:一卷。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

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觀所緣緣論:一卷。

唯識二十論:一卷。

唯識三十論:一卷。

成唯識論:十卷。

奘師譯︽唯識三十頌︾時,本欲將十家釋論各別全譯,後以

弟子窺基之請,糅集十家釋論成為一部,其間異議紛紜之處

,悉折中於護法之說,這就是中國唯識宗的基本典籍︽成唯

識論︾。奘師之學,由上座弟子窺基加以發揚,開創了我國

的法相唯識一宗。

      至於奘公大師的著述,他在印度留學時代,曾因與外道

辯論,寫出︽會宗論︾,︽制惡見論︾,︽三身論︾等論文

各數千頌,可惜都未譯成漢文,而梵文本也早已失傳。及至

他回到長安後,二十年間,譯出經論一千三百餘卷。大師只

忙於翻譯,而無暇著述。只有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雄文

之後,應弟子之請,曾撰寫︽八識規矩頌︾頌文十二首。這

是七言一句的頌文四十八句,四句一頌分為十二頌,每三頌

為一組,計四組,即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

識頌。在十二首頌文中,把八識的行相、業用、性別、識量

、所緣、相應、智力、轉依、果德等,全包括在四十八句頌

文之中。唯以頌文辭約理著,言簡義豐,每一頌中都有許多

佛學專有名詞,若不詳加講解,一般人很難了解。奘公大師

是﹁譯而不作﹂,他流傳於世的佛學著述,就只有︽八識規

矩頌︾這十二首頌文了。

此外,有一部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大師口述,

他的弟子辯機奉唐太宗敕令編集而成的,現收入大正藏第

五十一冊。此書是大師遊歷印度、西域時,經歷的一百十國

,傳聞二十八國的見聞錄。其中所記除佛教大小乘諸部傳播

的情形外,對於地理、習俗、語言、產業等也有所記錄,於

都邑、塔廟的位置也有所標示。這部書是考察當時印度、西

域的重要史料,故近代世界各國,有多種不同文字的譯本。

所以對於玄奘大師,不僅我們中國人敬仰他,世界上的文史

學者也都敬仰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哈佛達西 的頭像
    哈佛達西

    哈佛達西

    哈佛達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